近年來,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扶搖直上。其背后,則是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的一路高歌猛進。在《可再生能源法》等政策的保駕護航和風電機組巨大需求的刺激下,眾多企業紛紛上馬風電制造項目。
風電等新能源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,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動。在國家發改委推動下,包括上網電價、稅收優惠、專項補助金、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扶持和鼓勵風電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,風電產業也因此迎來了爆發性增長。按照“十一五”初期規劃,期間我國風電裝機量是500萬千瓦。而到了2007年底,目標就調整到1000萬千瓦。但最后的結果是,整個“十一五”的裝機量超過了4000萬千瓦。
產能嚴重過剩使國內風電業跌入寒冬,風電業正在為前些年的“大躍進”買單,經過一輪大洗牌淘汰低效產能,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所難免。不過,有專家也表示,對于目前風電設備產能是否過剩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。風電整機制造確實存在一定的過剩苗頭,但關鍵零部件特別是最核心的軸承和控制系統的國產化能力,目前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。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進程,在一定階段將會決定整個風機制造業的產能能否有效釋放。
從總體上來看,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尚處于從“引進技術、消化吸收”階段,轉向“自主創新”階段的過渡過程中。其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的整體設計能力還很薄弱,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技術跟蹤,未能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,基本上只是扮演著國際成熟機型制造商的角色。